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源共享网站首页资源共享
【转】中国18个省区市“全域旅游发展简史”
中国18个省区市“全域旅游发展简史”
今年3月发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与此前按照2016 旅游工作会议要求,形成的8个方面1000分的验收标准相比,已有明显的不同,这次调整有些条款更为合理,也更具可操作性。现在的创建目标与其说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倒不如说是旅游目的地,这就省却了许多不合常理、不好实施的麻烦。如果折中一下,不妨说:用全域旅游的思维和方法创建旅游目的地,这也更与世界旅游潮流合拍。
本文是一篇关于全域旅游推出、推开、推进的全过程介绍,时过境迁,全域旅游仍在全面推动中,我们不妨评判一下各省全域旅游都在搞什么、如何搞?
——牧青随感
【正文】
随着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截止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8个省区市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方案或行动计划,覆盖全国大半壁江山。
从时间上看,2018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个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宁夏、云南、海南、甘肃、陕西、河北、四川、广西等8省区率先出台相关方案,其中,宁夏、海南、陕西、河北四省区位列原国家旅游局确立的七个“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名录;3月份,国务院发布《意见》之后,山西、江西、山东、浙江、青海、湖南、福建、广东、重庆、黑龙江等10省区市紧随其后,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响应《意见》,确立了各地全域旅游发展的工作体系、推进方案和任务分工。
从重视程度上看,江西、青海、黑龙江、山东四省,是以省委、省政府联合发文的形式,将全域旅游发展提升到党政工作的核心位置,成为“一把手工程”,旅游业在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的赋能更加突出。
18个省区市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相关文件统计
全域旅游:原国家旅游局的“遗产”
从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提出“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后,“全域旅游”经历了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发展历程。
2016年1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从海南提出。当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视察时对“全域旅游”发展路径表示高度肯定;同年,原国家旅游局分两批公布500个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海南、宁夏2个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
2017年3月,“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8月,原国家旅游局新增山东、浙江、陕西、河北、贵州5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达到507个。其中,500个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总人口2.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0%。覆盖面积之广,影响人口之多,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上史无前例。
从省区市到市县区,全域旅游获得地方各级政府、旅发委、旅游局和景区管委会的积极响应和拥护,在某些省区市,发展“全域旅游”已经成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争先创优的示范性带动作用,使得全域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成为中国影响最为广泛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之一。
随着国务院《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全域旅游”发展这一理念,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虽然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告了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但是,“全域旅游”这个原国家旅游局最后的遗产,却依然在文旅融合新时代背景下,在全国各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坚挺地充当着“两山理论”、“乡村振兴”的转换器,承担着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大众消费,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新使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百舸争流:18省区市全域旅游发展简史
从各省发布的全域旅游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中看,“统筹布局、突破重点、强化考核、调动市县、整合资源”等内容成为各地全域发展共同的主题。当然,“一样的全域不一样的旅游”,只有立足本省旅游实际,以特色引领全域旅游发展才是合理路径。由地域特色造就的文化特色,培育出各具风格的产品业态,才能形成色彩斑斓、生动活泼的全域旅游大格局。纵观各省区出台的相关指导性文件,也可以发现,全域旅游的地方实践,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和路径特征。
海南:首个“全国全域旅游创建省”
2016年1月,在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原国家旅游局正式提出“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同时,海南被确定为首个“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
2017年3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全域旅游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绘就全域旅游建设五年蓝图,建成以“海澄文”、“大三亚”为两极的六大组团。2018年,基本建成“全域旅游示范省”,实现全域景观化、景区内外环境一体化、市场秩序规范化、旅游服务精细化,构建起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规划建设100电影产业园区,100个特色产业小镇,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0个椰级乡村旅游点,300家金牌农家乐,1000个乡村旅游点;重点培育康养旅游、文体旅游,培育会展旅游、邮轮旅游、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购物游等新业态。
到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尤其是要在“点、线、面”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领域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提供经验。
宁夏:习近平为“全域旅游”点赞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提出半年后,首次得到中央高层的首肯和点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地发展全域旅游的信心。
7月底,宁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宁夏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6-2018年)》,确定10大主要任务、100项重点工作,以点带面、以线连片、南北呼应、一体发展,努力打造宁夏旅游全域发展的新格局;推进“全景、全业、全时、全民”四全发展模式,实施 “十百千万”工程,探索“全面抓、全面管、全面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出“有个景区叫宁夏”的全域旅游宣传口号,即把宁夏当做一个景区来打造;推进“全域化空间布局、全体验产品体系、全链条产业集聚、全域交通网络畅达、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及全媒体营销网络”整体优化工程。
宁夏在全域旅游发展方面的很多创新探索,成为全国借鉴的典范,其全域旅游的舆论影响力,也曾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
有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认可,加之宁夏积极主动迎接全域旅游时代的诸多创举,2016年9月,宁夏成为第二个“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区” 创建单位。
2017年3月,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通知。规划提出,要全面实施“全域化、国际化、智慧化、品牌化、生态化”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开放宁夏的先导产业、富裕宁夏的支柱产业、美丽宁夏的绿色产业、和谐宁夏的富民产业;构建“一核集成服务、两带均衡发展、三廊整合提升、七板块打造精品”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云南:起了个大早,错过了晚集
2016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域旅游创建项目名录》;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云南省全域旅游创建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云南将按照旅游活动全域化、旅游空间全景化、旅游监管全覆盖、社区居民全参与、旅游成果共分享的工作要求,以旅游公共服务、旅游治理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旅游产业融合等为主要抓手,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打造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供给完备、结构合理、要素完整的全域旅游供给体系,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全面提升旅游发展质量,促进全省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通过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云南将重点推动实施25个特色旅游城市、60个旅游强县、60个旅游名镇、30个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650个旅游名村、10000个农家乐建设工程,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全国性旅游产品、国际性旅游品牌和知名旅游目的地。
大力发展高铁旅游、自驾旅游、养生养老旅游、医疗健康旅游、体育旅游、会展旅游、商贸旅游、边境跨境旅游和旅游咨询等旅游新业态,开发航空体验、翼装飞行、滑翔伞、热气球、直升机等航空旅游特色项目。
虽然云南在全域旅游方面做出了比较超前的积极努力,遗憾的是,深陷“低价游”“非法购物游”等旅游乱象,屡屡发生欺客载客甚至引发暴力冲突,一次次被推到社会舆论风口浪尖的云南旅游,至今没有走出乱象漩涡,当然,也无缘问鼎“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
甘肃:建设“丝路”旅游强省
2017年4月,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抓旅游促进乡村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民生改善,促进改革开放。围绕“绚丽甘肃、人文甘肃、养生甘肃、如意甘肃”四大主题品牌,以全域景区化、产业融合化、全民共享化的大旅游格局,建成世界级丝路旅游目的地、中国户外体验大本营和西部自驾旅游黄金线。
围绕全域旅游发展重点,完善顶层设计、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强化旅游重大项目、加快景区提档升级、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富民等,将生态环境摆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位置,提出建设通景公路风景线,实施林相改造、打造“彩色森林”,实现全省生态类景区空气质量检测全覆盖,力争“十三五”期间创建15个以上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围绕甘肃省旅游业发展“11361”体系,即“一带一城三区六廊道百景区”战略布局,分年度、分批次推动40个旅游资源重点县(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县(区)为先导,带动镇、村全面提升。旅游扶贫主体系统化、全覆盖;扶贫工程多元化、组合化;抓试点、抓标杆。提出“既输血又造血,既扶志又扶智,既扶业又扶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抓手、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走出旅游扶贫的“甘肃模式”。
陕西:打造“入境游核心枢纽城市”
2017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实施方案》的通知,把全域旅游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重点推进,成为各地贯彻“五新”战略任务的有效途径,成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的战略支柱产业。陕西各级旅游部门以“品质立游强旅”为工作导向,创新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在全省各地落地生根。
到2020年,基本确立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和“一带一路”旅游核心区地位;“四大旅游高地”,即丝绸之路起点旅游走廊、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黄河旅游带和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明确了陕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的八项重点任务,即旅游产品全域覆盖、旅游公共服务全域配套、旅游业态全域融合、旅游品质全域提升、智慧旅游全域推进、旅游市场全域营销、旅游市场全域监管、旅游生态环境全域优化。
2017年8月,陕西省被原国家旅游局确立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
2018年7月,陕西同北京、上海签订省际合作机制,打造“中国首个入境旅游枢纽”,通过入境旅游载体实现文旅融合,走出陕西特色的“现代化、时尚化、品质化、国际化”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河北:构建“全域旅游休闲度假体系”
2017年8月,河北省被原国家旅游局确立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9月,在秦皇岛举办的第二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的意见》,并召开全省全域旅游工作推进会,就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进行工作部署和总动员。
河北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携手张家口筹办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机遇,大力实施旅游产业化战略,构建“中心城市+标杆片区+核心项目+业态支撑”的多元化全域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体系。实现旅游产业全域布局、旅游发展全域联动、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环境全域提升、旅游市场全面拓展、旅游成果全民共享,建成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贡献。
按照“山海相连、城乡交融、全域覆盖、区域协同、核心带动、多点支撑”的发展要求,形成“一圈带动、两翼齐飞、五区支撑”的全域旅游空间新格局。打造“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打造一批跨区域精品风景廊道。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交通、面临旅游发展的世界机遇,为河北发展全域旅游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带动河北旅游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四川:加强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
2017年12月,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全省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管理提升工作方案》,这也是全国唯一将全域旅游发展重心放在民族地区的方案。
该《方案》针对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马边县、峨边县、北川县等民族地区生态环保、旅游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区域协调、资源保护与开发、标准化旅游品质提升、人才培育等方面做了相关部署,旨在提升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管理能力和水平。
支持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推进实施旅游标准化创建行动,积极鼓励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民宿、旅游村寨、汽车营地、旅游购物店、藏(彝、牧)家乐等经营单位根据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创建一批A级景区、主题饭店、精品酒店、等级民宿、特色村寨、星级藏(彝、牧)家乐,不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推进民族地区全域旅游个性化、特色化服务,以标准促规范、以管理促发展。
明确要求,要健全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机制,协调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把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为资源建设项目立项的前置条件,要确保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广西:打造“国际生态大公园”
2018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该《方案》提出,按照“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参与全民化、旅游效应最大化”五大目标推进全区创建工作,力争到2020年,在全区建成20个以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30个以上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全区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壮大旅游综合实力,努力实现旅游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把广西建设成为“旅游强区”和“生态旅游大公园”,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以创建特色旅游名县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同时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工作,共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旅游转型升级,形成了“双创双促”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最终通过多个县域全域旅游发展,形成一点带面发展格局,最终促进整个广西旅游发展。
以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政策和大活动五大内涵发力,以抓体制、抓规划、抓建设、抓整合、抓环境、抓管理、抓培训、抓宣传行动路线,建成“全景皆美、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共享”的发展格局。
山西:“新三板”整合发展
2018年4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2018年三大旅游板块突破性开局行动方案》,这是全国唯一以一年为限的全域旅游行动方案,并将各项工作部署具体到各相关部门,制定了任务推进责任归属和具体完成时间表。
该《方案》提出,山西将立足黄河、长城、太行独有的山水风光禀赋和历史文化底蕴,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按照景区为王、路网先行、大项目建设、大活动促进、大企业运作的工作思路,高起点布局、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系列行动,举全省之力锻造三大旅游板块。
实施路网先行行动,全面启动三大板块旅游路网建设,加快构建干线串联、支线循环、面上成网的三大板块“城景通、景景通”的旅游路网格局,编制全面、科学、系统的三大旅游板块专项规划,制订相关服务规范标准,出台扶持三大板块旅游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保障和促进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提供强劲动能。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山西省战略性支柱产业,续写“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新篇章。
2018年,山西已全面启动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旅游专用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全长5537公里的主体区旅游专用公路,全长7669公里的关联区旅游专用公路建设,形成全长13206公里,干线串联、支线循环、面上成网的三大板块“城景通、景景通”的旅游路网格局。
江西: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2018年5月,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提出全省将建成10个以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0个以上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迈入全域旅游新时代,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创建精品景区,开展“江西省旅游景区三年提升行动”, 到2020年,实现每个设区市有5A级旅游景区,全省5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14家;优化全省红色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实现红色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江西省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到2020年,重点打造15家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150家4A级乡村旅游点,50家田园综合体,100家旅游风情小镇。
同时,大力推进农业、林业、水利、气象与旅游的融合,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工业、商贸、交通等与旅游的融合,科、教、文、体等与旅游的融合,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与旅游的融合,以融合催生新业态,将资源旅游化,旅游产业化,实现产业域、空间域、管理域、市场域四位一体的“全面融合”,推动江西旅游提质增效。
浙江: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
浙江是最早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的省份之一,2003年杭州西湖开始逐步推进免票,同时丰富周边的业态,打造夜间消费空间,给全国旅游景区的运营创造了一个典范。
浙江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近年来,在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古镇古村、民宿经济等各个方面,浙江都走在全国前列,打造了许多“浙江样板”,探索了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2017年8月,原国家旅游局确立浙江省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2017年12月,世界旅游联盟总部落户杭州,这是由中国政府主导发起成立的第一个世界旅游组织机构。
2018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2)》,发展总体目标是旅游业改革创新引领区和旅游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样板区,使“诗画浙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和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优化目的地空间布局,强化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优化目的地产品体系,构建海洋旅游线路品牌。实现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一时美”到“持续美”,全域旅游向“村村美”纵深发展,打造“大景区”、建设“大花园”。
青海:谋划“五三”布局
2018年6月,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将深入谋划“五三”布局(即:“三全”—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全时旅游;“三势”—自身优势、善于借势、无势造势;“三业”—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带动商业;“三精”—精品路线、精品景点、精品产品;“三变”—产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劳动变体验),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构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放心旅游消费环境,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
把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凝聚新合力。大力推进“旅游+”,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拓展旅游发展新功能,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将发展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不断打造精品旅游景区,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建立全域旅游发展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到2020年,初步形成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整体营销、全域服务提升的全域旅游体系,基本建成旅游名省。
福建:打造“全域生态文化旅游省”
为突出福建生态优势,顺应全域旅游发展趋势,2016年,福建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思路。2018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实施方案》的通知,大力推进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形成“放心游福建”的良好消费环境和全民营销的生动局面,“清新福建”品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旅游业成为带动各产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主导产业,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的九个方面内容,36项具体举措,全省要创建15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100个休闲集镇,开发1000个乡村旅游村,形成10000个具有福建特色的观光、休闲、度假、康养、研学等各类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上从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建设转变,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生态良性循环与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湖南:打造“全域旅游基地”
2018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建设全域旅游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按照全区域规划、全业态拓展、全产业融合、全天候监管的发展理念,着力抓改革、增供给、强营销、优服务、提品质、创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化、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作出积极贡献。
确立建设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作为总目标,夯实“五大旅游板块”的支撑作用——长株潭旅游板块、环洞庭湖旅游板块、大湘西旅游板块、雪峰山旅游板块、大湘南旅游板块,加快创建3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30个省级重点旅游项目;着力规划建设张崀桂旅游走廊世界遗产旅游线、“伟人故里”红色旅游线、长江黄金水道和环洞庭江湖度假旅游线、“世外桃源”美丽乡村旅游线、“心愿之旅”祈福寻根旅游线、“神韵雪峰”山地度假旅游线和“快乐之都”长株潭都市旅游线等7条跨区域旅游线路,形成多点支撑、协调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力争到2020年,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旅游经济总量、游客满意度指数进入全国前列,基本建成旅游经济强省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广东:布局“一核一带一区一湾”
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旅游经济第一大省、中国现代主题公园的故乡,也是中国出入境游最繁忙的港口区域,“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核心门户。广东不仅在旅游经济层面全国领先,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也始终保持着全国超前,比如华侨城、长隆先后开创的主题公园模式、精准扶贫模式、广东服务模式、酒店用品产业链模式及商务会展模式等,皆为中国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探索了新经验,输送了新活力。
2018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全域旅游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将乡村旅游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全区域规划、全产业发展、全要素配套、全社会推进,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打造粤港澳世界级旅游休闲湾区和广东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作出积极贡献。
确立“一核、一带、一区、一湾”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核——珠三角都市旅游核;带——滨海旅游产业带;区——北部生态旅游区;湾——粤港澳世界级旅游休闲湾区。提出统筹7方面的资金,向优质旅游项目倾斜,这7项资金中,有5项来自于乡村振兴的资金池,这说明广东将打开资金池的流出口,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活水”,属于全国首创。
重庆:融合发展,优质供给
2018年7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指导意见重点任务分工的通知》,以8大板块,37项工程,40个举措,建立全域旅游工作体系,并将每项工作分属关联单位。
明确以促进产业融合,创新产品供给为目标,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业融合发展,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融合发展,旅游与交通、环保、国土、气象融合发展,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品质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积极开展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集中整治,在路边、水边、山边、村边开展净化、绿化、美化行动,在重点旅游村镇实行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和垃圾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全面优化旅游环境。
黑龙江:“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2018年9月,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提出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全域旅游产业体系,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环境,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全域旅游综合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宜居、宜行、宜游、宜养的优质发展格局。
依托原生态和冰雪旅游两大核心优势,坚持以游客为中心,以把全省旅游业培育成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促转型战略性“新字号”支柱产业为目标,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产业融合、服务提升、系统营销、市场监管,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冰雪经济,构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放心旅游消费环境,建设全国一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夏季健康养老基地、冬季冰雪旅游首选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将不断增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优化营商环境,聚集产业要素,改善项目结构,形成监管合力,构建全域旅游和旅游强省新格局。
山东: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2017年8月,山东省被原国家旅游局确立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2018年5月,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旅游发展委联合印发《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这是山东省聘请聘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组历时三年调研、编制的具有世界水准、山东特色、引领未来的顶层设计。
2018年9月,先是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印发《山东精品旅游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紧接着,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分7大板块,32项举措,10个专栏,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全要素提升”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确立“文化圣境·健康福地”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的新目标。一年之内,连续出台三个重要规划方案,构建起驱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三驾马车”。
2018年,山东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旅游业成为“5+5”十强产业之一。山东将按照“海陆统筹、城乡一体、区域协同、覆盖全域”原则,推进城乡旅游充分发展、东中西均衡发展,构建“十大文化品牌旅游目的地+旅游城市+旅游连绵带+旅游度假区与旅游景区+旅游镇村”旅游目的地体系,重点推进一圈、两带、六区、八大风景廊道建设等布局,将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发展要素和发展程度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实现“三生三美”的全省旅游空间整体优化,为新旧动能转换和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释放新动能。
同时,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产生叠加效应、倍增效应,旅游与工业、高端装备、文化创意、医养健康、现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旅游休闲强省——东方文化圣地、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优势得到全面彰显,把山东全域建成生态大花园、美丽大公园、精神大家园。
文旅融合:全域旅游不确定的未来
在原国家旅游局的最后两年间,“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已经形成了全国总动员,并向中国旅游发展的传统模式发出了全方位的挑战,不管推进的路径是否科学合理,就“全域旅游”理念本身而言,中国旅游内部几乎达成了全局共识。
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机构改革和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步进行。机构改革历来都是“伤筋动骨”,合二为一,不仅意味着原国家旅游局和原文化部的工作机制和体系需要进行必然的优化组合,关键的是打破了原有的工作体系之后,对全域旅游发展的既定方案和推进路径也会产生必然的影响。
比如,2018年,是原国家旅游局既定的首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评审、验收年,但到目前为止,验收标准的细则尚未出台,原本每年召开的全国全域旅游推进现场会不再延续,全域旅游的未来究竟如何,目前来看,情况不明。
虽然积极响应全域旅游发展的地方,都出台了各自的推进方案和计划,然而,在机构合并中,我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到这些意见、方案和计划的“生不逢时”——
原来都是经由旅游管理部门主导、以旅游发展为主要依据制定,经由省级主管部门审批的全域旅游规划、方案、意见和计划,并没有站在更高更广的视野,过多地考虑“文旅融合”这个核心问题,即便是有所提及,也是把文化等同于其他产业,以“旅游+”或“+旅游”的语境来表述产业融合发展。也就是说,在所有的全域旅游相关文件中,旅游是中心,其他产业是边缘,包括文化产业。
那么,这些经由各地政府认可并下发的全域旅游发展方案,在文化和旅游部门自上而下完成合并以后,在文旅融合新时代,是否还具备它应有的指导价值?是否能够在新机构、新语境中延续?或者,机构合并后,一切推到重来,从“全域旅游”转到“全域文旅”?
这是个不确定的未来,需要时间来检验。
那些被列入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地方,近两年来举全区之力按照创建标准争优创先,夜以继日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都在翘首以盼,等待着审核、验收。
在走访地方时,我们也发现,当某个创建单位遭受暴雨、洪水、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所有的成果都功亏一篑时,当地旅游主管部门领导救灾之余,最伤心、最担心的是——
他们将无缘入选“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跟他们开了个不怀好意的玩笑。
那么,在正在推进的省区市及基层机构改革过程中,又该如何平衡兼顾、平稳过渡?
来源:小荣说,旅思马记获孙小荣工作室授权发布
原标题:岑梅玲子:中国18个省区市“全域旅游发展简史”
https://mp.weixin.qq.com/s/8xxR9ba0fMouX-WWdqgnaQ